Tuesday, June 27, 2006

18/5 Berlin

captions:
1. Berlin Underground Daypass
2. Dunkin Donuts
3. Holocast Monument
4. File Museum


早上起來幾乎不認得自己在甚麼地方,看看四周又想起昨晚龐克旅舍店員小姐帶我們入旅舍後發生的事。經過零晨四十五分鐘的士車程驚魂未定的我看著幾乎沒了半邊頭髮的龐克小姐,心裡實在有點害怕,可幸漫畫《Nana》看多了,心裡說服自己這樣打扮的人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慢慢就平靜下來。龐克小姐告訴我們除了房租外還要加付二十歐作鑰匙按金,我皺了皺眉正打算在腰包掏錢時,龐克小姐繼續說,因為我們遲到的關係,要加收每人兩歐(不太記得確實數字),枕頭棉被又是另外的二點五歐,看著銀碼不斷上升,我默不作聲往腰包掏錢,腦裡卻不禁嘀咕了句:早知就住在機場旁邊的酒店。

雖然付加費異常的多,在柏林的幾天卻是旅程上睡得最好的幾天,可是旅舍的早餐又是另一敗筆,沒有粟米片和乳酪,只有無限供應乾得粉碎的麵包(後來逛超市時發現這麵包是最便宜的),幸好還有nutella榛子醬(意大利名牌榛子醬,香港各大超市有售),胡亂地吃了幾塊麵包便出門去。乘Berlin Underground(圖一)到Potsdamer Platz站,地鐵站裡有免費Donut(圖二)派,這個Donut後來就成了我的午餐。以來兩天不斷想再吃這家的Donut,可是宣傳單上的分店沒一家近我們的景點,只好作罷。Potsdamer Platz是這裡有名的商業區,德國鐵路Die Bahn的大樓也在這裡,疏落的商業大廈,除了玻璃外牆這點和香港的有點相似外,高度和密度香港都「遙遙領先」。由Potsdamer Platz步行大概十分鐘就到了Reichstag。

Reichstag and The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in Europe

Reichstag - Dem Deutschen Volke (To The German People)
好喜歡這句,執政者有這個胸懷真好


天色自我們到達蘇格蘭後就沒好過,不過就算天下著微雨也沒有影響遊客的興致,柏林的著名景點如Reichstag和Brandenburger Tor依然擠滿人。本來想到Reichstag的玻璃圓頂俯瞰柏林全景,可是人龍太長,心急的我等不了便放棄了(C從前到過上面,說景色不錯,我安慰自己說今天天氣不好上不了也不算憾事)。到了旁邊的Holocast Monument(The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in Europe),大概有半個籃球場大的廣場豎滿了高低不一的黑色石柱,前衛的建築和旁邊古典的Reichstag對比極大。在這些迷宮般的石柱中走著,希望感受創作者的心思和默想一下猶太人的苦難,豈料石柱群中盡是些亂跑嬉戲的小孩,嚴肅的心情一下子飛到九宵之外。Memorial博物館的人龍和Reichstag的一樣的長,沒甚麼興致排隊的我從警衛先生手上接過介紹小冊子(圖三)便走了。看過小冊子知道這些黑柱原來象徵著遇害的猶太人,他們排列的形狀就如被風吹過的小棵棵小麥。

Brandenburger Tor



Brandenburger Tor是每個到柏林的遊客必到的地方吧,可惜下雨天拍不到漂亮的照片,加上門上架著一堆建築用的鐵架,想替大門來張正面照也不行。回港後在《瞬間看地球》驚見那堆鐵架變成了宣傳世界杯用的巨型足球…

File Museum

走了好一會又回到Potsdamer Platz,這次是去附近的File Museum(圖三)。老實說本來對File Museum沒什麼期望,Lonely Planet對她的介紹也很簡單,可是卻是旅程中最令我驚喜的博物館之一。展品的陳列和鋪排十分多元化,很符合電影這個主題,館內主要都是介紹德國電影,可能對象都是德國人吧,電影的基本介紹如劇情可說是非常貧乏,幸好我當年誤打誤撞地讀了《德國電影》這科,總算對裡面介紹的名片如Metropolis有點了解,還勉強地向C解說了劇情。離題一說,Metropolis是我第一套正正經經看完的默片,劇情和佈景設計都超越了那個時代,有誰會想到一套1927年的電影會出現摩天大廈,架空高速公路,飛空艇,甚至說星戰的城市設計參考Metropolis也不為過。走走逛逛,認識了漂亮的Sissi(埋下了日後去Sissi Museum的引子)和敢愛敢恨的Marlene Dietrich,其實也只有這個兩個演員介紹得比較詳細…
離開博物館時發現File Museum位於極現代化的Sony Centre內,後來聽同宿的法國女生說Sony Centre播的全是英文電影。

Pergamon Museum

趕到Museum Island(對,第一天的柏林行程幾乎都在趕,我還是比較喜歡後來的悠閒瑞士之旅),根據Lonely Planet的指示參觀Pergamon Museum。一進去便倒抽了一口涼氣,一座希臘神殿豎立在室內,環顧四周是排列整齊的神殿石板殘骸,聽著audio guide的指引,我在展廳裡細步踱著,親身在一座實物神殿裡行走,感覺有點不真實,踱著看著,雕刻精細卻又支離破碎的神殿石板帶給我的感動越來越強烈,這刻,我己分不清自己是在神殿還是展廳裡,照片也不能形容我的感動。

Ishtar Gate
source: wikipedia


還在感嘆著大理石神殿的美麗時我被另一樣展品攝住了,十四米高的Ishtar Gate正正在我面前,深邃的藍色瓷磚加上浮雕獅子磚塊,再加上audio guide得宜的配樂,此刻我像鄉下進市的平民般對著城門發出無限讚嘆。

我對Pergamon Museum的印象實在是異常深刻,我沒料想到居然會有一座神殿躺在展覽館裡,我沒料到我會被一座巴比倫城門的威嚴攝住,一切一切都是Pergamon帶來給我的驚喜。


Train Ticket to Wuerzburg (1)

臨近七時到動物園站(Zoologischer Garten)的Die Bahn Reisebuero(好像是這個說法?總之就是travel centre的意思)預訂之後要乘的列車座位。我們先訂兩天後由Berlin到Wuerzburg的列車,好不容易才告訴英語明顯不太靈光的年輕服務員我們的目的地,他卻回答說那列車沒位了!這簡直是晴天霹靂,我們連Wuerzburg的旅舍都預約好了,沒車去的話怎辦?!(題外話:這就是planned journey的害處,萬一沒火車的話之後的行程都要泡湯了)我們連忙追問服務員先生沒有預約的話可不可以上車,他沒好氣說是可以的,但不保證有位。一臉為難的我們唯有先請他替我們繼續預約之後的行程,由Wuerzburg到Fuessen要轉兩次車,其中只有一班(ICE)可以預約,其餘的(RE)隨便上車就可以了,可是因為職員先生的英文太爛了,這段簡單的對話大概用了五分鐘才能解決。在和C討論到Wuerzburg的那程火車要怎樣辦時,我們突然發現忘了預約由Muenchen(慕尼黑)到Wien(維也納)的過夜火車。身心區疲的我們重新排隊預約,這次的服務員是一位英語十分流利的嬸嬸,她看見我們手持eurail youth pass,細心的替我們找最便宜的夜車位子,因為剛才那位年輕男職員的態度而很不爽的我因為嬸嬸熱心的服務心頭舒了一下。最後嬸嬸替我們訂了六人硬臥,由慕尼黑到維也納需時六小時,希望我睡得還好吧,順利預約到過夜車的我舒了一口氣,可是去Wurezburg的路程依然煩惱著…

晚餐隨便的煮了一些意粉、腸(來到德國一定要吃腸啊,我們這次買的是Wienerwurst,維也納腸)和蔬菜。晚上房裡來了一個男生(我們睡的是mixed dorm),看起來是個很有經驗的旅行者,在我們都關燈睡覺時居然帶起醫生的頭燈看旅遊書…

Thursday, June 22, 2006

17/5 London, Berlin

captions:
1. Underground zone1-6 day pass
2. easyJet name tag, flight from London to Berlin
3. Berlin U-Bahn ticket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最後一天留在倫敦,起床享用過旅舍提供的早餐後便出發去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是一個與設計有關的博物館吧(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她的主題),有時裝、傢俱、陶瓷等等的設計介紹,我最喜歡室內設計部份的展覽模式,展館把不同時期的家居重構,然後解釋為什麼這個桌子要放這裡,為什麼這邊會掛這麼一幅畫,我覺得這比起單獨介紹每件傢具和裝飾品有趣多了,因為這些傢具本就是放在房子裡才有意思吧。除了陳設得當,博物館對歐洲設計風格的介紹也深得我心,它詳細解釋了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和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設計特色,而且更會有一個擺設齊整的房間作範例介紹。對於這些設計概念一竅不通的我慶幸能在旅途初段便參觀了V&A,上了寶貴的一課,令我在往後的旅途碰上這些字眼也不會滿腦子問號。

這是我對這三個設計風格的理解,有錯請指正:巴洛克的特色是典雅,多花葉,而且有貝殼作motif,設計通常是對稱的。洛可可則比較花巧豪華,有很多"C"或者"S"字般的曲線,設計不對稱的較多,大部份更會漆上金色。新古典主義是繼洛可可後出現的,大抵人們是受不了洛可可的誇張,所以出現是線條簡單,以古希臘文明作據的設計風格。V&A的網頁有每個時期的代表展品,解釋也十分簡明扼要,請按這裡參考。

室內陳列品也大有學問,原來英國也有像中國嵌螺鈿的技術(我幾乎不記得這個名詞,幸好當年參觀香港藝術博物館有乖乖抄筆記),不過原料不是貝殼而是木頭,用不同的木頭鑲嵌成圖案裝飾書櫃,英文名稱叫Marquetry,十分精細漂亮。另外十六、七世紀的歐洲貴族頗為傾慕中國的瓷器,也仿效著製作一些,可是質素總不及中國的好,例如藍色(好像叫glazed blue)不純淨會有黑點。

時裝設計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展館,展出十六世紀到現在的衣飾,由便服到騎馬裝到婚紗也有,每一件我也細心欣賞,當中對布料、剪裁和用色的講解也十分吸引,我想喜歡漂亮的衣服是女孩的天性吧。最有趣是看見了戴安娜皇妃出訪香港時的那套珍珠套裝。

拉斐爾館有這位畫家畫的Cartoon。甚麼是Cartoon?原來是掛毯(tapestries)的原稿圖。剛巧館裡有一團guided tour,我便因利成便偷聽導遊的講解,原來掛毯編成後會和cartoon形成鏡像(mirrored image),而館內的其中一張掛毯在編織時發現cartoon上某種顏色難以染製,所以換上另一種線編織,製成品便和cartoon有所差異了。說來大部份掛毯都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製成的,古時那裡一定是掛毯的盛產地呢。

平日十分路痴的我居然在博物館裡來去自如,我想我不是靠方向而是靠展品和事件認路的,C說這是「大象式記憶」,嗯,不過這次旅行後我的認路能力似乎有長進了就是。

The British Museum

下午重回大英博物館,這次由Tom帶路,主要參觀亞洲館和埃及館。首先當然要看看「賊贓」,對金銅器沒興趣的我自動跳過這些直接看瓷器和漆器,看著沒有中文解說的中國的展品感覺怪怪的。究竟是不是我的眼光有問題,我居然覺得先前中大文物館展出的白瓷比這些漂亮很多,這裡的青瓷也不見得十分吸引,好像缺乏一種溫厚的感覺。漆器種類很多,剔紅和剔犀也有,剔犀那些還可以清楚看見紅黑相間的花紋。最令我意外的是有景泰藍的介紹!景泰藍的製作方法是以金屬作底盤,把加熱的琺瑯一層層塗上,直至表面平滑為止,景泰藍之所以稱為景泰藍是因為製品中多數包含一種特別的藍色(但我不覺得那是藍色,反而較接近湖水綠)。香港的博物館也不多見景泰藍的介紹,居然在大英看見了,實在是喜出望外。另外亦有玉器室,裡面的圓型玉都都稱璧,並沒有璧、環、瑗的細分;展室的燈光調節得很好,精瑩的白玉杯顯得份外剔透。

題外話,我覺得要看中國文物的話香港藝術館的常設展《金木水火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展品分類有心思,而且解釋也詳盡(我的入門級文物知識大部份都是這個展覽學來的)。中大文物館也時有一些不錯的展覽,不要浪費大好資源啊。

和中國展區相連的是印度展區,繼兩天前在格拉斯哥看過濕婆神後,我再次和他/她(濕婆是男女同體)打照面,而且有數個神像之多。其他的還有Ganesha(胖胖的象頭人身神,濕婆的兒子)和大量的釋迦、地藏和觀音,我對C說我這幾天看見的佛像總和應該比我二十x年生命裡看過的多(現在想來好像又不對,應該只是比最近十年的多)。

日本展區翻新中,所以參觀韓國展區去,在短短半小時的逗留中我們看見兩團韓國旅行團的到來,真有興趣知道究竟他們是怎樣看待這些展品。「展品」之一是一間特地搭建的韓式房間(大長今那些),可是對韓國文化零了解的我就算把展區逛了一圈依然沒有增加我對韓國的認識。

距離乘內陸機到柏林尚有一段時間,Tom帶我們到underground沿線不同的景點走走,先到了Marble Arch,原來是白金漢宮的大門,但因為空間不足的關係所以搬到另一處,因為下著大雨的關係所以就沒有拍照了。之後是St Paul's Cathedral,是查理斯皇子和已故戴安娜皇妃大婚的地點,教堂前半部可以免費參觀,純白的教堂建築典雅,但也擠滿了遊人。

St Paul's Cathedral

之後去了工程界有名的Millenium Bridge(我根本沒聽過這橋,所以我一向都說我不是工科生),據導遊Tom說這橋初開幕時由於搖晃得太厲害所以一度關閉,在添加防震(damping)後再次開放。橋上人來人往,可是都不像遊客,難道這裡不是景點?遠眺橋的另一端是Tate Modern藝術館,可惜無緣參觀。

Millenium Bridge

途中經過救世軍總部

To Berlin

乘easyBus到Luton機場,一落車便看見easyJet的橙色醒目標誌。easyJet是我們將要乘塔的內陸機公司,屬於easyGroup集團,這個easyGroup可真厲害,由easyJet到easyInternet(我們在慕尼黑看見這個網吧)到easyPizza也有,果然是easy anything。easyJet令我再次體驗到服務是與價格成正比的,這程由倫敦到柏林只需港幣三百多元,換來的卻是延遲一小時到達,到達柏林己是晚上十時半了。旅舍的最遲check in時間是十一時,由機場去旅舍最少也一小時,我們唯有先給旅舍先撥個電話請他們多等一會。依著旅舍的指示我們打算先乘airport express到市中心然後再轉地鐵。豈料柏林機場火車站的指引不大清楚,擾攘一番後我們仍然沒弄清哪個是機場快線的月台,接近十一時了,情急之下我們唯有衝到的士站直接乘的士到旅舍,放棄了手上的一張機場快線車票(圖三)

由於的士司機不諳英語,我唯有用有限的德語告訴他我們要去哪。車駛了好久,可能是夜深的關係,可能是柏林太大的關係,也可能是咪錶跳得很快的關係,這程車令我特別心寒,我幾乎覺得司機會把我們載到一些荒涼地方然後搶劫我們。心卜卜跳了四十五分鐘,看著咪錶跳過三十歐元大關,我們終於到達市中心。街燈昏暗,司機在小巷裡打轉尋找門牌號碼,最後我們終於到達旅舍,在門外等我們的是幾名作龐克(Punk)打扮的人…

事後我想:用那三十多歐元在機場旁住一晚酒店可能比現在更划算,深夜零晨的四十五分鐘的士車程賠上的心血真的不少。

另外,不懂英語的的士司機令我挺意外的,德國人普遍英語都不錯,在機場裡更有人主動用英文協助我們買機場快線的車票。自從上次的德國之旅,我對德國的印象不錯,當地人對遊客十分友善,常常會主動幫助他們。

Wednesday, June 21, 2006

英國雜記(最後更新:20/6)

寫一些有趣的見聞,不定期更新,會將更新日期寫在標題上。

  • 倫敦的地鐵是沒有垃圾桶的,我猜想是去年King's Cross爆炸事件令政府把地鐵的所有垃圾桶「撤走」。歐洲其他國家似乎也有相同的憂慮,垃圾桶不是鐵絲網織成的就是用透明膠袋,絕不會有密封垃圾桶出現。


  • 由Tom宿到Russel Square站的路會經過一幢University of London的學生宿舍,宿舍外掛滿了不同國家的徽章,香港也佔一席位,徽章的圖案是一隻帆船。


  • 個人認為倫敦的三文治比香港的好吃,價錢其實和香港高價三文治店Pret A Manger差不多(當然我在香港不會吃這麼貴的東西),冷冰冰的其實很好吃。回港後特別懷念這些三文治。


  • 歐洲的牛奶十分便宜,大抵是因為本土出產的關係,價錢是香港的一半,牛奶之平令我每天喝兩杯之多,而回港至今一杯也未喝過。


  • 本來想一試英國名菜Fish and Chips(其實就是炸魚塊和薯條),但每次想吃時便會因害怕「熱氣」而打退堂鼓。


  • 倫敦是我們旅程上遇到最多華人的地方,幾乎每天都聽到普通話和廣東話。

Tuesday, June 20, 2006

16/5 London


captions:
1. Underground Bus Ticket
2. Colour floor plan of The British Museum
3. Black and white floor plan of The British Museum


回到倫敦,天氣有點清涼,但仍比蘇格蘭溫暖,甫抵步便乘巴士到Tom宿(圖一),Tom招待我們吃了點東西(Tom你太好人了),便帶我們到大英博物館。博物館離Tom宿不遠,大概十分鐘腳程就到,Tom之前參觀過了所以就不入場先回宿。甫一進場便看見一個賣彩色floor plan的鋪子,我和C不假思索便合買一本(圖二),拿著印刷精美的地圖我們走進照明充足的大殿,卻發現大部份旅客手上都拿著一份黑白的floor plan(圖三),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黑白印刷本是免費的!C打算去原來的鋪子退回這本的彩色印刷本可是不成功。我們便拿著一彩色一黑白的floor plan向前進發。

大英博物館眾所周知羅列了英國在世界各地獲得(這個字眼比較中性)的寶物,一進希臘廳便看見在中一歷史教科書見過的Rosetta Stone。大英博物館的展覽品之固然不能在一日看完,單是參觀其中一個展館也可以花上大半天,而且大英是我旅途上參觀的第一個大型博物館,所以看得特別投入。

館裡有很多學校團體在參觀(中小學生也有),也有學生在練習素描,博物館其實真是一個好的教育場所,香港也應該多多利用,但我以為參觀文化應該從小培養,我身邊的朋友就沒有哪個喜歡參觀博物館的。說起文化,當日遇見一位操廣東話拿著粉紅色Hello Kitty雨傘充當導遊旗的大嬸在館內以她宏亮的聲線向團友介紹展品,行為令人側目。不過她的介紹倒很有趣:(指著古希臘金手飾)「而家Vivienne Westwood d 款未又係抄佢。」

時間有限,我們只參觀了希臘館、歐洲近東館(Near East)和埃及館就要離開了,希臘文明無人不曉,不用詳細介紹,埃及館有很多木乃伊,包括完整木乃伊和「開封」了的乾屍。Near East館展出伊朗和阿拉伯地區的文物,當中有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文明,我還認出了石刻的文字是楔形文字,心裡沾沾自喜多年看書累積的知識還沒消退。我們沒有使用audio guide,也沒有買介紹書籍,所以對展品的認知始終是一知半解,實在是一大失策。

歐洲博物館其中的特色是容許遊客拍照,可是我想鎂光燈對著展品閃過不停不會損害它們的嗎?看著二千多歲的木乃伊先生小姐被遊客拍過不停,我想那些盜墓者被詛咒也是不無道理的。按這裡有大英的virtual tour,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展品種類的豐富。

走了這麼久卻沒有看中國人必看的「賊贓」,我和C決定明天再來。午餐和晚餐都在Tom宿解決,在Tom大廚主理下,我們吃了久別的白飯、蒸水蛋和肉片炒菜,太高興了。晚上下榻Ashlee House,十六人碌架床大房,感覺有點像小學宿營。

Sunday, June 18, 2006

15/5 Glasgow

captions:
1. Glasgow Tourist Map
2. St Mungo Museum of Reglious Life and Art


上一篇忘了說Celtic vs Hearts的賽果,當日在愛丁堡見到很多Hearts的球迷熱烈慶賀,心想大概是Hearts勝出吧,豈料回港翻查紀錄(因為要寫blog所以才查…)卻發現原來是Celtic得到冠軍。輸了仍能開心慶祝,真是可愛的球球。

格拉斯哥的青年旅社沒有提供早餐,吃了個先前買的麵包便起程到St Mungo Museum of Reglious Life and Art。博物館和旅舍分別在城的東西兩端,花了四十分鐘左右才步行到目的地,當日天氣很冷,加上大雨滂沱,這四十分鐘的路特別難走。

St Mungo Museum of Reglious Life and Art

St Mungo Museum of Reglious Life and Art是個講述世界不同宗教對生、死、成長、婚嫁不同看法和儀式的博物館。可能是博物館有佛教和印度教的展品吧,旁邊的介紹罕有地有中文和印度文。比較喜歡館內的Reglious Life部份,展品對每個宗教的比重十分平均,而且知道其他宗教的習俗也是有趣的。Art的展品則側重於天主/基督教,不過其中的特色展品是一個印度教濕婆(Shiva)神像,神像似乎曾遭惡意破壞,現在被重重玻璃包圍著(其餘展品都是可以親身接觸的)。博物館不大,但也花了很多時間參觀,午飯時間??離場到市中心找食物。可惡的是當時依然下著大雨,氣溫特別的低,午餐(Sainsbury三文治)的能量在一來一回博物館後已經消耗得七七八八,我的身體仍然感覺不到一絲溫暖。

重回館內參觀特別展廳,這次的主題是一個叫"Women in War"的相片展覽,想起不知在哪本書看到的,大意是:「攝影師尋找美麗的圖像,他們把戰爭的殘酷攝下來,美化他們,讓觀眾為這些圖像驚嘆或是憂傷,其實是一件更殘酷的事。」。最震撼的圖片是一個受核輻射影響的孩子,一出世已沒有雙眼,看著那個像silent hill poster般可怕的照片,我快速把眼睛移開,不敢再直視。

St Mungo's Cathedral

離開博物館後到了對面的St Mungo's Cathedral而St Mungo(聖蒙哥)就是格拉斯哥的Patron Saint(不知道中文是甚麼,大概是守護聖人的意思)。聖蒙哥的標誌是一條銜著介指的魚,傳說聖蒙哥救了一位被丈夫誣衊的皇后,魚把被皇帝丟到水裡的介指找回。教堂是漂亮的歌德式建築,內裡空間很大,走進內堂後幸運地遇上了管風琴的演奏時間,歌德教堂加上管風琴,有甚麼比這個更莊嚴神聖。


St Mungo's Cathedral, 街燈的圖案是St Mungo的標誌

並非教徒的我對參觀教堂有一種情意結,三年前到過Freiburg Muenster後就迷上了歌德式教堂和彩色玻璃窗(stained glass window),Freiburg Muenster依然是我的最愛。在Strasbourg,我坐在大教堂的一角,因著教堂裡的氣氛,我的心靈突然變得十分平靜,那一刻我彷彿覺得自己被帶到四、五百年前的時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這次的歐洲之旅,我希望能夠好好感受每間教堂。

我固執地希望能夠重拾那種感覺。

抬頭細看,沒有彩色玻璃窗的聖蒙哥大教堂像一個穿著粗衣麻布的教士,並未能吸引我的注意。帶點失望離開了教堂,我和C回到市中心尋找下一個景點:Merchant City,可惜找不著。格拉斯哥不論在從前還是現在都是商業重鎮,可是這次旅程卻無法感受到它的發達一面(只感覺到四周冰冷和陰暗),Merchant City又去不著,算是挺失敗吧。

在Sainsbury買了個Margherita(窮學生就只可買這些吃)回旅舍焗,第一次看見明火焗爐,真的看傻了眼。C和旅舍的一位英國婆婆旅客攀談起來,談的是我不認識的英國社福制度,後來婆婆問起香港回歸後有沒有甚麼大轉變(往後遇到的外國人差不多每個都會問相同的問題),我們答實際生活沒有大改變,但政治上是有的,婆婆似乎有點驚訝…和婆婆道別後我們執拾行裝準備乘巴士回倫敦。

九點左右我和C到達Buchanan Bus Station(我們的巴士是十一時開出)待在冷冷的車站守著電子顯示板,希望我們的列車資訊快點出現。可是megabus又再次令我們失望,列車資料將近開車時才出現,果然價錢和服務質素是有關的,在車站內承受著冷風的我們最後終於踏上回歸「溫暖清潔又方便」的倫敦的巴士。車上的我默禱,倫敦的天氣一定不可以壞啊!

Tuesday, June 13, 2006

14/5 Edinburgh, Glasgow

captions:
1. Museum of Scotland & Royal Museum Booklet


因為愛丁堡尚有很多東西未看,所以我們決定在這裡多留幾小時,晚點才出發到格拉斯哥(Glasgow)。吃過早餐後便起程前往Museum of Scotland(圖一),入場後才發現Museum of Scotland是和旁邊的Royal Museum是相連的。一踏進Museum of Scotland就看見牆壁上用像Lord of the Ring的字體(Celtic語系的字體?)寫著的語句,語句大意是就算只有一百個蘇格蘭人餘下,他們都不會屈服於英格蘭人,十分豪氣。



Museum of Scotland的展品大都關於蘇格蘭的歷史和人民生活,較為特別的是知道了"burgh"這個字原來解作自治小鎮,而古時的蘇格蘭則有十多個這些burgh。蘇格蘭數學家John Napier(發明logarithm的人)也在介紹之列,我和C還仔細地研究著Napier's bones。歷史欄目大部份都是談及House of Stuart,幸好有展館有family tree,不然一定看不懂(其實看了也未必懂)。比起其他歐洲國家,英國的博物館對訪客的歷史要求更高,回港後我也花了好些時間在wikipedia複習我看過的東西。

午餐在博物館對面的pizza店解決,二人合吃了一個Margherita(只有茄醬和芝士的pizza),在寒冷的天氣下吃一個熱pizza感覺真好,現在想起也覺得這個沒啥材料的pizza十分美味。嗯,為什麼香港就不能提供這些沒材料的pizza呢,既便宜又好吃(不會有我討厭的洋蔥)。



在博物館多看一會,不斷看見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設計的明信片,心想他一定是阿蟲之類的土產著名設計師,後來回港後偶爾在明報看見介紹他的文章,才得知原來他除了平面設計外最擅長的是建築和室內設計,是蘇格蘭的國寶級人馬。由博物館衝到Sainsbury買了兩個意粉(buy one get one free!),回宿吃了個early dinner便背上背包起程往格拉斯哥了。

由愛丁堡到格拉斯哥只需一個多小時巴士車程,到達時大概是晚上八時。跟據地圖的指引我們沿著M8公路走,前往青年旅舍(註:YHA的旅舍通常都較偏僻,所以才有之後的事發生)。由於當日是星期天加上下著大雨的關係,格斯拉哥顯得特別蕭條和灰暗,當我們步過一些小巷,看見堆在地上的垃圾和流過的雨水,心裡對這個城市的評分不禁打了折扣。行了大概十五分鐘,只見人煙越見稀疏,但仍未找到旅舍,問警察巴士站在哪也找不著。一直在市中心打轉也找不到路,八時三十分,我焦急起來(四周給我的感覺太靜太恐怖),在C同意下我們乘的士到青年旅舍去,車程不長,到達旅舍時天依然下著雨。作為backpacker乘的士實在不太合理吧,但考慮到當時的安全問題,我仍然覺得對我們兩個女生來說是合理的。

Glasgow Youth Hostel前身應該是一幢古宅,內裡建築古色古香,可是我實在是冷壞和嚇壞了,無瑕欣賞這些建築,趕緊洗了個熱水澡後便昏睡過去了。

Monday, June 12, 2006

13/5 Edinburgh


captions:
1. Edinburgh City Guide
2. Palace of Holyrood House Ticket
3. Palace of Holyrood House Booklet
4. UK Stamps


在overnight coach上睡得不好,平均一、兩個小時就醒一次。早上六時左右,車在紐卡素(對,四周都是黑白間的banner)停站,就算在車內的我也感覺到外面的寒風,趕緊套上毛衣保暖。早上八時,巴士到達愛丁堡,一下車我便發現我把所有外套帶來的決定是正確的,這裡確是非常的冷,而且寒風凜烈,幸好Tom同學把他的頸巾借給我(我把我新織的留在香港了),不然我一定會冷病。早上八時很多店鋪和博物館都未開門,所以我們躲到火車站裡避寒,沿路上C和我一直在討論Tom和阿龍怎能在蘇格蘭這寒冷之地露宿。在火車站小心格價後我和C各買了一個muffin和一杯熱飲作早餐,喝過熱飲後身體暖和了便出發到城裡走走。在火車站的酒吧裡看見一群穿著這家球衣的人聚集著,後來才知道當天是蘇格蘭聯賽的決賽,是Celtic vs Heart,賽果,嗯,下一篇再說。

我的早餐:Muffin

愛丁堡分為古城和新城,由中間的Princes Street分隔開,而所有景點大都集中在Princes Street上所以也很方便。一離開火車站便看見外面的Scott Monument,可惜Monument旁邊沒有解說文字,我最討厭這種看完建築物後不明所以的感覺。沿途在行都看見很多五彩繽紛的牛雕塑,大概是城市的一個campaign吧(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這些牛的作用),藝術館外更吊了一堆牛,煞是有趣。沿路往山上走,經過一堆以恐怖題材作招徠的travel agent(有很多尼斯湖團,我才不要看水怪),還有Frankenstein(科學怪人)的博物館,莫非愛丁堡人都喜歡這些?

藝術館外的一串牛


經過一個頭上放著”雪糕筒”(放在馬路紅白相間的那些)的銅像,看著它怪可憐的(相片後補)。經過好幾家免費的博物館,我們先把地點記下,完成Palace of Holyrood House後再去。

頭戴雪糕筒的銅像先生,我沒記錯的話他應該是哲學家

我好喜歡這張相片,很詩意的畫面


Palace of Holyrood House

這裡原來是蘇格蘭皇室的宮殿,當James VI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後這裡變成了現在英國皇室的行宮。現在這裡仍有使用,每年夏季英女皇也會到訪這裡,亦會用來接見外賓。英女皇的媽媽(即是先前死了的那個)是蘇格蘭出生的,所以特別喜歡這裡。Palace是仿法國凡爾賽宮的設計,有數間房間開放給公眾參觀,入場費包括一個audio guide(圖二、入場劵),audio guide的講解不錯。在這裡我第一次看見真正的Tapestries(地毯),看《The Lady and The Unicorn》時已經知道外國貴旅喜歡掛地毯來裝飾家居(因為方便搬運),可是我從沒想過這些地毯是這麼大(可以覆蓋整道牆壁)和手工精細的,看起來幾乎和一幅油畫無異。說起The Lady of the Unicorn,看過這小說後就一直想慕名看看這地毯,可惜一直都想不起它收藏在甚麼地方,到我知道時已經與它錯過了。

Palace of Holyrood House 的教堂廢墟

離開Palace of Holyrood House後到了剛才發現的兩家博物館逛,內容都是說愛丁堡發展的歷程,從前(一百多年前)的愛丁堡衛生環境很差,而且人口稠密,為了解決往屋問題所以要建一些四層樓高的房子,很擠迫而且瘟疫也漫延得快,後來如何如何地解決了問題,令我想起了香港的文化博物館的公屋展廳。離開博物館時已經下午一時了。

因為我們高估了自己的負重能力,所以一直都背著背包行動,沒有先到旅舍check-in,但行了這麼久後實在不行(我的肩膊痛得要命),所以先搭shuttle bus(旅舍有點遠啦)到旅舍把背包放下再活動。期間買了郵票寄明信片(圖三)

車站裡的宣傳廣告,那個"small"字很有趣

不得不提提這家旅舍,叫Globetrotter,是集團式經營,內裡的廚房設備十分齊全,房間也很清潔,房外風景也極美,讚!不過最麻煩的是房裡沒有電插座,結果我們要在common room裡recharge手機和相機電池。

旅舍窗外景色,超讚!

Edinburgh Castle

放下背包就到Edinburgh Castle去,途中遠遠的看見一座Obelisk形狀的建築,C說那裡是Calton Hill,在那看日落會很美,我們決定晚點再前往。走了好一段路才到城堡,但因為入場費不菲的關係,我們只在外面走走,只可惜當時城堡外有工程進行令我們不能拍照。然後挺喜歡蘇格蘭絨布(tartan)的我便懷著一鼓熱誠到了城堡旁的Tartan Musuem,但這個所謂的博物館實在太可惡了,根本沒任何展覽可言,只是一個小小的展館加上大量的絨布就了是,結果我們在展館裡逛了一會便走了。依著原定計劃到Calton Hill上去,途中聽到購物之神對我的呼喚,買了兩條蘇格蘭絨頸巾,還好我買了這條頸巾,不然之後的歐洲之旅必定會冷病。

Calton Hill

View of Edinburgh from Calton Hill

到了Calton Hill,拍了好多的照片(因為還有Tom這個buffer),山上有個像神殿遺跡的東西,叫National Monument。我們看見有很多人在Monument上拍照或是在石級上閒坐,所以也打算爬到上面,Monument的石級離地有一段距離,我費勁地爬也爬不上,後來有個外國青年扯了我一把才行。站在建在高山的石台上,真有一種「大地在我腳下」的感覺。爬下Monument時冷不防那外國青年對我說了句"Sayonara",卻惹來旁邊貨真價實的日本人的好奇,令我哭笑不得。

Carrie and Me on Calton Hill

下山後怱怱到Sainsbury(愛丁堡也有它啦)買了一盒微波爐意粉就回宿去。事實證明我們今天除了高估了自己的負重能力還低估了自己的食量,二個人一盒意粉實在不夠應付我們的體力消耗,幸好身上有Tom送贈的Sainsbury消化餅。真的非常感謝Tom,這消化餅我在旅途上一直不肯丟棄,因為總覺得它保佑著我們。

此時的我心裡有些東西平伏不下,懷著不安的心情我沉睡去了。

Wednesday, June 07, 2006

12/5 London


captions:
1. Tubemap
2. Zone1-2 Daypass
3. Tower of London Ticket


起床後在旅舍吃過早餐,早餐有麵包、果醬、粟米片、牛奶和乳酪,和之後的旅舍相比,這餐已經是相當豐富的了。回房執拾行理搬到Tom宿(因為之後有兩晚要 留在蘇格蘭,好人的Tom答應讓我們寄存行理在他宿)。走到reception退房時居然遇到了某CE同學的女友,居然在到步第二天已經遇到香港人,實在 太巧了吧。背著backpack在Russel Square站等Tom,看看街外的天色,真是倫敦少有的晴天。步行了大概十五分鐘才到Tom宿,由於時間尚早的關係,我們準備了一些麵包作午餐才出發往 白金漢宮(多謝Tom提供食材)。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到 達白金漢宮時Changing of the Guard(皇室護衛換班儀式)已經開始了,四周亦圍滿了群眾(據Tom說其實不算很多),我靠著細小的身型好不容易才越過人群找到有利位置拍照,烈日下 的護衛穿著熊皮做的黑色大帽應該很熱吧。拍了好幾張照護衛們就開始奏樂了,因為奏樂大概會維持一小時,之後他們才會步操離場,所以我們就到白金漢宮附近的 地方逛逛才回來。大約一小時後護衛離場了,幸運地我們當時的位置非常不錯,我還拍下了video。



走馬看花遊倫敦

離開白金漢宮後我們以極速走訪了倫敦的著名景點,(左上)西敏寺,(右上)唐寧街,(左下)國會大樓,(右下)倫敦眼(London Eye),我想我們是以一小時多完成這些景點吧,時間太短,我對他們都沒甚麼印象(所以第一次寫blog甚至忘了自己去過這些地方),現在回想我們這樣做和旅行團沒甚麼分別吧,我實在不喜歡這種跑景點的感覺。可以選擇的話我情願放棄一兩個景點而留在我喜歡的地方(通常是教堂或咖啡室)多感受一會,我更享受的是在城市裡亂逛,看看當地人的生活,超市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這可能也和我喜歡吃有關吧。總之我實在不適應這次旅行的急速節奏,也是我最初質疑自己是否適合旅行的原因。


Big Ben,和我想像中的有點不同。

正宗鴨仔團,The Duck Tour,水陸兩用旅遊車/船,非常厲害!

有人問我為什麼常常拍這些無聊東西,我認為景點的話明信片一定拍得比我好,我要拍的是我曾經感受過,體驗過的證明,可是這次相機記憶卡容量有限,不能多拍無聊照片,實在太可惜了。

Tower of London

下午我們到了Tower of London(圖三),這裡從前囚禁了不少皇室成員(有看電影Elizabeth的就知道了),不過當中最吸引的是放了英國皇家珠寶的Jewel House。憑著我對Tudor Dynasty(都鐸皇朝)僅餘的認識,我對導遊(其實是叫Yeoman Wardan,古時他們是看守囚犯和皇室珠寶的人,現在他們是由退伍軍人擔任)的解說總算明白了大半。令我較感興趣的是一同參觀的英國人的歷史知識都非常 好,可以正確說出很多歷史事件和皇帝名號,香港人和他們比來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認識實在是十分淺薄。

雖說這裡以前是監獄,但囚犯們不是皇親國戚就是政要(連美國總統也有!),所以他們的獄中生活還是很舒適的,例如可以走上城樓眺望倫敦景色。逛完了 Jewel House(真是閃呀閃的,可惜不能拍照),就去了White Tower看古代武器。我一向都對這些沒興趣,亂逛一通後發現有歷史短片,便坐下來看看,看完後腦裡充斥著Catholic, Protestant, Calvinist這些字眼,對於無宗教信仰的我來說,宗教狂熱者暗殺皇室成員或者倒過來皇帝清洗某宗教的人,實在是愚不可及又可以理解的罪行。

武器展覽也是一種學問,武器的擺放等等都是經過細心設計,這間房是由當時的名家設計的,中間是代表皇室的獅子。

逛呀逛又到了五時半,Tower要關門了,我們便到對面的Tower Bridge走走。在Tower Bridge上遠遠的看見著名的London Bridge,據Tom說(他簡直是我們偉大的導遊),從前London Bridge上建滿了房屋(!),所以十分有名,但現在重建成一道普通行車橋後已經失去特色了。

London Underground有一個站叫Elephant and Castle,在乘車回Tom宿的途中,我們討論如果象同學看見這個站會不會瘋狂起來…

To Edinburgh

晚餐是在Tom宿煮的肉醬番茄意粉+Tortelloni(再次多謝Tom慷慨提供食材)。把東西pack進小的背包(大的留在Tom宿)後我們便出發搭過夜巴士到愛丁堡了。

倫敦有兩家大的intercity coach company,一家是National Express,另一家是Megabus,而我們乘的是megabus。Tom同學一時不小心把我們帶到national express的巴士站,一進站便發現有電子顯示版,上面清楚寫著列車目的地和登車月台,但卻全是National Express的車,當時距離登車時間只有十五分鐘,我們唯有狂奔到megabus的站(幸好兩個站很近),可是一進站就發現:咦,我們該在哪條線等車? 原因是Megabus收費較便宜,但服務質素也比較差,那裡是完全沒有指示應該在哪上車的。上前問車站服務員,他居然說不知道我們的車來了沒有,其他乘客 則說我們的車走了,令我們驚恐不已。後來巴士在比預定登車時間遲五分鐘出現了,megabus的服務果然不行…

Tuesday, June 06, 2006

11/5 London


睡了沒四小時就趕住香港國際機場乘早機往倫敦(圖一、機票),在飛機上看了期待己久的Match Point,看過後卻一直睡不好。應我妹的要求拍了飛機餐的照片。英國時間下午一時三十分,我們到達倫敦希斯路(Heathrow)機場。英國的海關十分 嚴格,盡是問些奇怪的問題,甚至問我們旅行的錢是哪裡來,幸好C不慌不忙地答了「是父母付錢的」才得以過關。後來才從在香港非常受歡迎的《西歐遊》一書上 得知英國海關對香港人是特別嚴格,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我猜是唯恐他們會偷渡來做黑工云云。

離開機場後乘Underground到旅舍,買了Zone1-6的Daypass(圖二)和拿了一張著名的Tubemap。 倫敦的underground又名Tube,總共有二百七十五個站,站數之多令Tube map裡不得不加一個directory page。線路總數為十二,每條線幾乎也有分叉站,線路錯綜複雜,我想大概沒一個遊客不會看得頭昏腦漲。Tube不論是列車還是隧道的形狀都如其名字一樣是圓形的, 與香港方形的列車不同(不過兩者的列車製造商是相同的)。據在倫敦交流了四個月的Tom同學說,Tube己有上百年歷史,舊的線路管道較窄,新的管道較 闊,所以新的列車不可以行舊的管道。二戰時不少倫敦市民都會躲到Tube tunnel裡避過空襲。我留意到Tube列車車廂的扶手都會塗上相應線路的顏色,這麼說來列車要服務其他線路時豈不是很麻煩?

當日倫敦 天氣非常好(據Tom說先幾天都在下雨),大概有二十六、七度左右,underground走到中途時發生了「路軌過熱需要慢駛」的事件,這在香 港幾乎不可能吧。然後我們記錯了旅舍在Bayswater站,落車後才發現原來正確地點是Gluoster Road,再加上出站後背著backpack龜速找路和前進,大概近四時才到達旅舍正式安頓好。



好人的東道主Tom到旅舍來接我們並帶我 們到處走 走,到了有湖有天鵝有松鼠的Kensington Park和有很多看來不好吃的中國菜的唐人街,還有路經了很多劇院(Theatre)。倫敦的歌舞劇文化十分濃厚,在underground裡看見的廣告 不是書和博物館就是歌舞劇了,我遇過的劇目其中有我喜歡的Chicago和Phantom of the Opera,還有Andrew Lloyd Webber其他的劇目如Whistle Down the Wind和雨果歷久不衰的Les Miserable。只可惜我沒時間,不然我一定要看一看Musical版的Chicago。離開了大馬路,Tom不斷示範如何做J-Walker,還說 不知道香港有人會捉拿亂過馬路的人。

我想…這裡應該沒禽流感吧

英倫華埠

Whistle Down the Wind

差不多到了晚飯時間Tom帶我們到了Angel站的Sainsbury買晚餐。Angel站的電梯據 說是全歐洲最長的地下鐵路扶手電梯,我一直在想掉下去 會怎樣。Sainsbury是英國大型連鎖超市,物價不算很貴,我買了一個三文治作晚餐便到Tom宿探訪去。在Tom宿hea了一會,backup了相片 (因為我們沒有harddisk傍身,memcard容量又不大,所以一有機會就會backup相片)也大概十一時了,好人的Tom先生便送我們回宿。

Backpacker都常都是很早睡的,我們十一時半回去時同房的三個人也睡了,就算我們如何攝手攝腳地活動也把其中一個人吵醒了,想來也不好意思。實在是太累了,快快的洗澡後便沉睡去。

backpack: 13kg
handcarry: 6kg
Body Weight before trip: 41kg
Body Weight after trip: 41kg
Countries: 5
Duration: 25 days
我完成了我第二次的歐洲之旅。

三年前我在德國Freiburg渡過了愉快的一個月。
曾經,我以為自己是一個適合旅行的人。我甚至替weblog想好了名字叫"Traveller's Soul"。
可是旅途上的經歷令我一再質疑自己是否適合旅行,我心目中的weblog已經更名叫"Traveller's Soul No More"。
後來我逐漸領悟到我所希望的旅途是怎樣,以及我所尋找的是甚麼。
所以我相信我仍是一個旅人。

三年前的我帶著MD機到德國,每晚聽著林一峰的《遊樂》入睡。這次旅行我把iPod放下,以為旅途上的風光已經足夠我回味,可是我錯了,每逢房間裡夜靜無人時,我便會細聲哼著《離開是為了回來》。

和三年前不一樣,我心裡有東西放不下,無法用心感受旅途上的細節,但我依然感謝旅途帶給我的一切。
感謝在香港等待我回來的男友和家人,在旅途上遇到的各個人,還有一直和我旅行的C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