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2, 2006

17/5 London, Berlin

captions:
1. Underground zone1-6 day pass
2. easyJet name tag, flight from London to Berlin
3. Berlin U-Bahn ticket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最後一天留在倫敦,起床享用過旅舍提供的早餐後便出發去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是一個與設計有關的博物館吧(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她的主題),有時裝、傢俱、陶瓷等等的設計介紹,我最喜歡室內設計部份的展覽模式,展館把不同時期的家居重構,然後解釋為什麼這個桌子要放這裡,為什麼這邊會掛這麼一幅畫,我覺得這比起單獨介紹每件傢具和裝飾品有趣多了,因為這些傢具本就是放在房子裡才有意思吧。除了陳設得當,博物館對歐洲設計風格的介紹也深得我心,它詳細解釋了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和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設計特色,而且更會有一個擺設齊整的房間作範例介紹。對於這些設計概念一竅不通的我慶幸能在旅途初段便參觀了V&A,上了寶貴的一課,令我在往後的旅途碰上這些字眼也不會滿腦子問號。

這是我對這三個設計風格的理解,有錯請指正:巴洛克的特色是典雅,多花葉,而且有貝殼作motif,設計通常是對稱的。洛可可則比較花巧豪華,有很多"C"或者"S"字般的曲線,設計不對稱的較多,大部份更會漆上金色。新古典主義是繼洛可可後出現的,大抵人們是受不了洛可可的誇張,所以出現是線條簡單,以古希臘文明作據的設計風格。V&A的網頁有每個時期的代表展品,解釋也十分簡明扼要,請按這裡參考。

室內陳列品也大有學問,原來英國也有像中國嵌螺鈿的技術(我幾乎不記得這個名詞,幸好當年參觀香港藝術博物館有乖乖抄筆記),不過原料不是貝殼而是木頭,用不同的木頭鑲嵌成圖案裝飾書櫃,英文名稱叫Marquetry,十分精細漂亮。另外十六、七世紀的歐洲貴族頗為傾慕中國的瓷器,也仿效著製作一些,可是質素總不及中國的好,例如藍色(好像叫glazed blue)不純淨會有黑點。

時裝設計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展館,展出十六世紀到現在的衣飾,由便服到騎馬裝到婚紗也有,每一件我也細心欣賞,當中對布料、剪裁和用色的講解也十分吸引,我想喜歡漂亮的衣服是女孩的天性吧。最有趣是看見了戴安娜皇妃出訪香港時的那套珍珠套裝。

拉斐爾館有這位畫家畫的Cartoon。甚麼是Cartoon?原來是掛毯(tapestries)的原稿圖。剛巧館裡有一團guided tour,我便因利成便偷聽導遊的講解,原來掛毯編成後會和cartoon形成鏡像(mirrored image),而館內的其中一張掛毯在編織時發現cartoon上某種顏色難以染製,所以換上另一種線編織,製成品便和cartoon有所差異了。說來大部份掛毯都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製成的,古時那裡一定是掛毯的盛產地呢。

平日十分路痴的我居然在博物館裡來去自如,我想我不是靠方向而是靠展品和事件認路的,C說這是「大象式記憶」,嗯,不過這次旅行後我的認路能力似乎有長進了就是。

The British Museum

下午重回大英博物館,這次由Tom帶路,主要參觀亞洲館和埃及館。首先當然要看看「賊贓」,對金銅器沒興趣的我自動跳過這些直接看瓷器和漆器,看著沒有中文解說的中國的展品感覺怪怪的。究竟是不是我的眼光有問題,我居然覺得先前中大文物館展出的白瓷比這些漂亮很多,這裡的青瓷也不見得十分吸引,好像缺乏一種溫厚的感覺。漆器種類很多,剔紅和剔犀也有,剔犀那些還可以清楚看見紅黑相間的花紋。最令我意外的是有景泰藍的介紹!景泰藍的製作方法是以金屬作底盤,把加熱的琺瑯一層層塗上,直至表面平滑為止,景泰藍之所以稱為景泰藍是因為製品中多數包含一種特別的藍色(但我不覺得那是藍色,反而較接近湖水綠)。香港的博物館也不多見景泰藍的介紹,居然在大英看見了,實在是喜出望外。另外亦有玉器室,裡面的圓型玉都都稱璧,並沒有璧、環、瑗的細分;展室的燈光調節得很好,精瑩的白玉杯顯得份外剔透。

題外話,我覺得要看中國文物的話香港藝術館的常設展《金木水火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展品分類有心思,而且解釋也詳盡(我的入門級文物知識大部份都是這個展覽學來的)。中大文物館也時有一些不錯的展覽,不要浪費大好資源啊。

和中國展區相連的是印度展區,繼兩天前在格拉斯哥看過濕婆神後,我再次和他/她(濕婆是男女同體)打照面,而且有數個神像之多。其他的還有Ganesha(胖胖的象頭人身神,濕婆的兒子)和大量的釋迦、地藏和觀音,我對C說我這幾天看見的佛像總和應該比我二十x年生命裡看過的多(現在想來好像又不對,應該只是比最近十年的多)。

日本展區翻新中,所以參觀韓國展區去,在短短半小時的逗留中我們看見兩團韓國旅行團的到來,真有興趣知道究竟他們是怎樣看待這些展品。「展品」之一是一間特地搭建的韓式房間(大長今那些),可是對韓國文化零了解的我就算把展區逛了一圈依然沒有增加我對韓國的認識。

距離乘內陸機到柏林尚有一段時間,Tom帶我們到underground沿線不同的景點走走,先到了Marble Arch,原來是白金漢宮的大門,但因為空間不足的關係所以搬到另一處,因為下著大雨的關係所以就沒有拍照了。之後是St Paul's Cathedral,是查理斯皇子和已故戴安娜皇妃大婚的地點,教堂前半部可以免費參觀,純白的教堂建築典雅,但也擠滿了遊人。

St Paul's Cathedral

之後去了工程界有名的Millenium Bridge(我根本沒聽過這橋,所以我一向都說我不是工科生),據導遊Tom說這橋初開幕時由於搖晃得太厲害所以一度關閉,在添加防震(damping)後再次開放。橋上人來人往,可是都不像遊客,難道這裡不是景點?遠眺橋的另一端是Tate Modern藝術館,可惜無緣參觀。

Millenium Bridge

途中經過救世軍總部

To Berlin

乘easyBus到Luton機場,一落車便看見easyJet的橙色醒目標誌。easyJet是我們將要乘塔的內陸機公司,屬於easyGroup集團,這個easyGroup可真厲害,由easyJet到easyInternet(我們在慕尼黑看見這個網吧)到easyPizza也有,果然是easy anything。easyJet令我再次體驗到服務是與價格成正比的,這程由倫敦到柏林只需港幣三百多元,換來的卻是延遲一小時到達,到達柏林己是晚上十時半了。旅舍的最遲check in時間是十一時,由機場去旅舍最少也一小時,我們唯有先給旅舍先撥個電話請他們多等一會。依著旅舍的指示我們打算先乘airport express到市中心然後再轉地鐵。豈料柏林機場火車站的指引不大清楚,擾攘一番後我們仍然沒弄清哪個是機場快線的月台,接近十一時了,情急之下我們唯有衝到的士站直接乘的士到旅舍,放棄了手上的一張機場快線車票(圖三)

由於的士司機不諳英語,我唯有用有限的德語告訴他我們要去哪。車駛了好久,可能是夜深的關係,可能是柏林太大的關係,也可能是咪錶跳得很快的關係,這程車令我特別心寒,我幾乎覺得司機會把我們載到一些荒涼地方然後搶劫我們。心卜卜跳了四十五分鐘,看著咪錶跳過三十歐元大關,我們終於到達市中心。街燈昏暗,司機在小巷裡打轉尋找門牌號碼,最後我們終於到達旅舍,在門外等我們的是幾名作龐克(Punk)打扮的人…

事後我想:用那三十多歐元在機場旁住一晚酒店可能比現在更划算,深夜零晨的四十五分鐘的士車程賠上的心血真的不少。

另外,不懂英語的的士司機令我挺意外的,德國人普遍英語都不錯,在機場裡更有人主動用英文協助我們買機場快線的車票。自從上次的德國之旅,我對德國的印象不錯,當地人對遊客十分友善,常常會主動幫助他們。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